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春節(jié)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從熱鬧的游園會,到精彩的戲曲表演,再到傳統(tǒng)的非遺技藝展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不僅讓春節(jié)充滿了濃濃的年味,還讓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魅力,建立更強的文化自信。
嬉/魚/燈
歙縣魚燈是黃山市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說法是,相傳從明朝開始,百姓歡慶豐收太平,村民興起魚燈會,祈愿“年年有余(魚)”,魚又多子,亦祈子孫興旺。另一種說法是,由于村中房屋時常發(fā)生火災,所以以魚燈游村,“灘花戲水”,以水克火,當?shù)厝朔Q“嬉魚”。嬉魚燈承載著徽州人獨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輩輩,代代相傳。
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嬉魚燈”這場文化盛宴便會如期上演?;饦溷y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伴隨著絢麗奪目的煙花和敲鑼打鼓的聲響,在引路燈的指引下,一盞盞魚燈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涌進村中。魚兒一雙雙靈動的眼睛,仿佛在看這個被它保佑的幸福村莊。男女老少,歡聲笑語,串串魚燈,搖頭擺尾,在這歡樂的氛圍里,大家一同祈福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年年有余”。
舞\大\刀 板\凳\龍
舞大刀和板凳龍都是徽州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
舞大刀里的大刀用竹子和紡布扎制而成,其中最大的刀有11米長,豎起來有三層樓那么高,重達100多公斤,需10多個壯漢通力合作才能舞動。
板凳龍是由30塊長2米、寬0.15米的木板組合而成,全長60米,每一塊木板上扎有5只大紅燈籠,板與板之間用木棍相連,需41人合力舞動。舞大刀、板凳龍伴著鏗鏘有力的鼓聲,板凳龍來回盤旋,搖頭擺尾,活靈活現(xiàn),大刀豎立再平放,有著“橫掃千軍”之勢,舞得生龍活虎,引得現(xiàn)場歡呼。
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舞得板龍獻出美好祝福,揮得大刀掃除所有霉運,村民相聚一起,心懷美好理想,傳承千年民俗,共度美好佳節(jié)。
疊/羅/漢
葉村疊羅漢起源于明末,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歙縣三陽鄉(xiāng)葉村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疊”是其主要的表演特征,一個個羅漢相疊而成,幾人作為“底座”,其余人坐在“底座”之上,層層疊高,表演人數(shù)3人到十幾人不等,通過一定的技巧,變換不同的姿勢,疊羅漢活動規(guī)??蛇_3000余人,場面壯觀,氣勢磅礴。
表演時天氣寒冷,羅漢們的衣服卻十分單薄,他們心懷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用熱情洋溢的激情,融化了冰雪,傳遞了熱血。疊羅漢活動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場精妙絕倫的藝術活動,在“美”的背后,凝聚著羅漢班前后臺人員奮力拼搏的汗水和團結互助的集體精神。羅漢疊起的不僅僅是人,還是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得/勝/鼓
傳說“得勝鼓”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擊鼓歡慶。得勝鼓的表演形式是手持夾板,身背戰(zhàn)鼓,隨著節(jié)奏行進、擊拍,發(fā)出特有的“咚鏘”聲。鼓點的擊法有單擊、雙擊,前后左右繞邊擊等多種,配以曲笛、云鑼等民族樂器伴奏,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旗,上書“得勝鼓”三字,后隨一隊蜈蚣旗幡,表演所展現(xiàn)的藝術效果滿滿,給觀眾帶來一場聽覺與視覺的盛宴。
得勝鼓氣勢磅礴,場面雄壯,振奮人心。以其特有的鼓聲敲響了美好生活,振興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一聲敲響,代代相傳,鼓舞人心,經久不衰。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舊時稱“太平樂”。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舞獅里,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伴隨著鼓樂,做出各種形態(tài)動作,舞獅被認為用來驅邪避害,以圖喜慶與吉祥。如今,舞獅已成為逢年過節(jié)的必備活動。
新春到來,敲鑼打鼓,舞獅助慶,一頭、一身、一尾,便組成了號稱“百獸之王”的獅子,獅子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翻騰跳躍,動作嫻熟的舞獅人隨著韻律搖擺,舞動跳躍,展現(xiàn)喜、怒、哀、樂各種神態(tài),幾頭大獅子活蹦亂跳,互相逗弄,活靈活現(xiàn),為春節(jié)增添了更多的喜慶和熱鬧。舞獅舞出高漲情緒,舞出歡樂氛圍,舞出美好中國年。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