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今年8月8日是第11個“全民健身日”,活動主題是“健康中國,你我同行”。記者日前采訪了解到,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探索體醫(y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新模式,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全民健身成生活習慣
近年來,為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我市積極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廣泛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濃厚氛圍。
據了解,我市不斷探索辦賽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舉辦市民體質達標運動會,將賽事活動和自駕游、戶外活動等有機結合,連續(xù)多年舉辦全市迎新春健身跑、全市農民籃球賽、全市工間操大賽、6月10日全民健身主題活動、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動,積極開展群眾身邊的賽事活動,吸引廣大游客和市民參加。目前,我市正在積極創(chuàng)建全國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市。
過去一年,我市堅持以“全民健身、健康黃山”為主題,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市開展各類大中型體育活動300余次,開展農村體育活動1975場。2018年黃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項目193項次,參與健身群眾人數達37萬人次。
打造15分鐘健身圈
今年初,《黃山市打造運動休閑健康城市行動計劃(2018-2025年)》發(fā)布。其中提及,目前我市建有體育場地總數1937個,38種主要類型,人均體育設施用地3.4平方米;重點建成山地、戶外、水上、航空、露營等11個戶外運動基地;擁有10條徽州古道精品線路和豐富的綠道系統,初步形成步道、古道、綠道、自駕車道四位一體的立體網絡體系。
但是,我市現有體育場館設施無法滿足群眾健身需要,全民健身活動開展面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短板突出問題。為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我市加大對群眾健身場地的投入,推進市、區(qū)縣“五個一”工程(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游泳館、一個全民健身中心、一個體育公園),構建市、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
記者從市體育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加大15分鐘健身圈建設,在城市、鄉(xiāng)村建設一批健身步道、體育公園;在社區(qū)建設一批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在城市街邊公園等場地建設一批鑲嵌式健身點。同時加快啟動建設市奧體中心項目,推進區(qū)縣體育場館建設;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體育系統公共體育場地免費、低收費向社會開放。
推廣普及科學健身
為推廣普及科學健身知識與方法,我市積極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達6210人,達到總人口4.2‰。社會體育指導員人群覆蓋農村、社區(qū)、學校、健身站點、協會俱樂部等,并通過日常健身指導、培訓教學等形式,加強全民健身和農村體育指導服務。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探索體醫(yī)結合新模式,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huán)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方法。同時,進一步推進國民體質監(jiān)測“五進”(進機關、進企業(yè)、進學校、進社區(qū)、進農村)活動,通過分析國民體質狀況和變化規(guī)律,推動全民健身計劃順利實施。目前,市及各區(qū)縣均已建成國民體質監(jiān)測中心(站)。2018年,全市完成8000人體質抽樣測試。
定期適量運動防治慢性病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穩(wěn)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發(fā)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重點傳染病、嚴重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yè)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重點人群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據了解,目前,我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仍處在相對高發(fā)態(tài)勢,缺乏身體活動成為多種慢性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定期適量進行身體活動有助于預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壓、心臟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
2018年,我市出臺《“健康黃山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結構合理、公平可及、系統連續(xù)的健康服務保障體系,全民健康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主要目標包括:全民健康素養(yǎng)大幅提高,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國民身體素質明顯提高。
鏈接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全民健身專項行動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xiāng)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xù)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人數比例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超過70%和9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1.9m2及以上和2.3m2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綠道的人均長度持續(xù)提升;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1.9名和2.3名;農村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基本實現全覆蓋和覆蓋率100%。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