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天氣晴好的日子,走路上班是最為輕松愉悅的。棲身的小城不大,從蝸居到單位,走城南去城北,半小時單程,不遠不近一個來回,手機顯示不過萬步。
出門,沿著山腳水泥路,冬日暖陽落在身上。林間飄零的黃葉,帶著氣息在路上靜默或是隨意地被風(fēng)吹得翻一個身。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不容分說地迎面而來。路對面,是縣工藝廠,文房四寶之徽墨與歙硯,都在眼前。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那米脸幣_的聲音,被層層的圍墻擋住了,但是捶打徽墨的車間是臨街的,香氣從古樸窗戶的縫隙里擠出來。
走幾步,聽到了哨子的聲音破空而來,是歙縣中學(xué)的校園。千年前,曾是宋代朱熹講學(xué)的紫陽書院,朗朗的讀書聲,一直響亮至今。透過高大的鐵柵門,明代甲第坊矗立著,“狀元”“榜眼”“探花”的黑色大字,看著都是歷史文化的韻味,學(xué)校因著這份傳承,成為江南的名校。街上的人多了起來,路面寬了,車輛和行人開始出現(xiàn)。古舊的路面,磕磕絆絆地前進著,右側(cè)出現(xiàn)的是“行知小學(xué)”。著名歙籍教育家陶行知病故之后,家鄉(xiāng)人緬懷他的教育情懷,以他名字來取名辦學(xué)。一個人,為社會作了貢獻,為時代謀幸福,人民以此銘記。高高飄揚的國旗,在靜穆的校園上空飄揚著,青春招展。
師范讀書的三年,曾經(jīng)在很多時候,抱著速寫本在這斗山街里穿來串去的,找著合適的角度寫生。臨空高聳的馬頭墻,磚雕精美的門樓,還有古樸的赭石老井。更有門樓上那手指粗細的泡桐樹,碩大的葉子在那里肆無忌憚地綠成一道風(fēng)景。走在斗山街,親切而熟悉,相隔二十多年,再多次地走過。
石板似乎松動了,看著高低起伏。到了路口,右轉(zhuǎn)是大北街。小城的居民,或是記憶里的城里人聚居地,看到拱形的城門洞,想著鑲嵌的該是“大北街”,誰知細看,一株青藤幾片綠葉遮住了筆畫,“臨溪門”三個字,卻是實實在在地在眼前。
這也沒錯,出了這個門,就是練江。鄉(xiāng)下人眼中寬闊的練江,在城里人眼中,不就是一條溪嘛?當(dāng)年,唐人李白到小城尋訪許宣平,看著眼前美景,脫口而出的也是“檻外一條溪,幾回流歲月”。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