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公元280年在中國歷史上稱為晉太康元年,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晉太元中,相差100年左右。那時還是司馬炎治下的西晉,剛滅了三國中的江東集團——孫吳,東漢末年以來分裂了數(shù)十年的中國復(fù)歸統(tǒng)一,就在這一年,立郡70多年的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郡所設(shè)在現(xiàn)淳安縣沉在新安江水底的威坪鎮(zhèn),離街口僅15公里。
當年新都郡的設(shè)立因“三天子都”而得名,三天子都是什么概念,暫時不表。后更名為新安郡,是在將新定縣改為遂安縣之后,因始新與遂安兩縣各取一字而得名,與祁門的新安山絕沒有啥大關(guān)系,甚至新安山那里不一定在當時新安郡的版圖內(nèi)。
街口因街源河流入新安江之口而得名,街源河的源頭是長陔,古時應(yīng)該叫垓(同陔)源,意指從長陔流出來的河流。街與陔在徽語中是一個讀音,是后人將錯就錯混淆演變而來。南源,本意是指從長陔村南邊流入陔源河的源頭小河及周邊山莊村舍的統(tǒng)稱,也可泛指陔源河??梢悦⒇灤┮粭l河源的地名,究竟是啥來頭,這里就不得不說說長陔。
可以想象作為文化的長陔像陔源河一樣,始終貫穿于新安時期,那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化,南渡的中原大族精英與“蠻夷”雜處并得到提升融合的年代,魏晉士人的特立獨行與獨立擔(dān)當所形成的魏晉風(fēng)度,使那個時代關(guān)乎生命與自由的言說變得很時尚。
那是一個至今令人流連和神往的時代。
近日閑暇,翻讀所收集的歷史文書與族志等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其中記載了不少有關(guān)街源的人文景觀內(nèi)容,尤其是一些歷代名人與長陔結(jié)緣的詩文篇章,今天讀來,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長陔人,更是愛不釋手。
“仄蹬回峰外,孤村曲澗西?,幓ǚ鞘烙校震^與云齊。
猿捷時相引,鶯慵暖不啼。秦人不相識,當是武陵溪?!?/p>
這是明代詩人程誥游南源所作的《登南源山回望長垓》(見明·萬歷《歙志》藝文)五言詩,現(xiàn)在讀來仍覺古意盎然,與荒村古道意境極為相配。
程誥,明歙縣人,與長陔程氏或有宗親連帶關(guān)系,是明代本地稍微有名的詩人,大約生活在明孝宗弘治年代前后。號桴溪山人,能詩文,遍游名山,晚年結(jié)社天都峰下,吟詠自適。因結(jié)社天都峰下,猜想桴溪即為浮溪,浮丘峰下今黃山猴谷那條溪流,過湯口寨西匯入豐樂河。
南源山即為歙嶺山中,歙嶺即古稱“危峰嶺,峰下龍湫能興云雨,嶺巔小嶺七十二,可通遂安?!?/p>
“瑤花”與“琳館”,是指作者看到的長陔景觀有如世外仙境,那里不僅風(fēng)景優(yōu)美,一路山花爛漫,而且古風(fēng)猶存,人文景觀有會勝寺、漢洞院、南源古寺和名家石刻書法遺跡。
詩中描寫的是作者去往遂安途中因攀歙嶺頂而登南源山回望長陔的情景。這條通往遂安的古道,曲折婉轉(zhuǎn),綿延三十里不著村社,在古代是連接歙縣與遂安縣的官道,一路上留下許多各朝各代名人雅士的書法遺跡。
長陔從唐朝得名,村民主姓為畢氏。村名在宋淳熙《新安志》上有載,長陔畢氏因畢經(jīng)擔(dān)任過清溪縣尉(治所威坪),故于北宋開寶末太平興國初(973—978)由休寧雙溪遷入,新安畢氏家族開啟于黃墩,繁衍于休寧碧溪,在宋代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他就是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家畢升。
“新安大好山水”一語源于梁武帝語。據(jù)《梁書·列傳·徐摛》考,東海郯人徐摛(474—551,字士秀)受梁武帝愛重,聽說徐摛自思年高,又愛林泉,想到一處風(fēng)景絕佳之地當官,以頤養(yǎng)天年。于是召徐摛,對他說:“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經(jīng)為之。卿為我臥治此郡?!庇谑?,徐摛赴任新安太守。
梁武帝即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與任昉同為竟陵八友,盡管任昉在新安太守任上不到二年,于508年終老新安,終年49歲。徐摛出任新安太守是532年,期間空缺有20多年的新安太守是哪些人在治理尚無可查,梁武帝雖然并未親臨新安,以任昉精于地理的描述和其他任職與游歷新安人員的不斷回應(yīng),梁武帝本人對新安的認識早已爛熟于心,也是比較向往的。
任昉終老新安,即今徽州的歙縣,曾經(jīng)之地都有他生命的遺跡。富資河的兩條支流,一曰昉溪,一曰升溪,溪旁有石曰任公釣臺,溪上有橋曰任公橋,溪頭有嶺曰昉嶺,嶺上有亭曰升亭,亭下有寺曰任公寺,寺外有墳曰昉坑。任昉和他的子嗣,在新安山水里詩意地棲居。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