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我欲尋仙跡,村居趣轉(zhuǎn)嘉。瓦盆盛臘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筍芽。相逢無別話,只有種桑麻。”明代太平縣令蔣忠的《谷村有述》一詩,寫的是作者閑暇之余來到郭村農(nóng)家,村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nóng)家豐收的歡樂氣氛,題材普通,立意卻新巧。全詩手法白描,無辭藻涂抹,卻自然成趣,把太平西鄉(xiāng)郭村古時農(nóng)村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郭村,原名谷城,位于太平和黟縣的交界處,自古為太黟古道之要沖,明清時就有“太黟古道第一村”之美譽。走進郭村古村落,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一片粉墻黛瓦的古民居映入眼簾,背倚青山、腹依綠水的徽派民居,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宛如一張巨幅的水墨國畫。
據(jù)資料載,谷城始建于宋元年間,古代屬弦歌鄉(xiāng),世代聚居著林姓上千人口,至今仍完整保存有“觀音閣”和上百幢具有典型明清風格的古民居,依序排列在一條約500米長的軸線上,村莊大體沿著水渠逆流而上,村莊外是千畝良田大畈,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個豐收的好地方,或許這正是“谷城”名字的來源。沿著從村莊外直入村莊長約一公里的青石板古道,突現(xiàn)眼前的是一幢上部拱形的巷門,俗稱南門,高6米多,門樓上書正楷的顏體“谷城”二字,字體非常美觀端莊。進了南門,映現(xiàn)眼前的是一條石砌河塝的小河,環(huán)繞著村中最大的橋閣坦廣場。村中的小河名叫恒河,越過橋閣坦廣場,省級文物保護古建筑“觀音閣”就橫跨在恒河上,樓閣建在一座高4米、長6米、寬8米的石拱橋上。這是一棟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造型別致,東面正中是一扇直徑1米多的石砌圓窗,門樓由五六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其勢欲飛,為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下部的廊橋是為方便太黟古道過往商賈行人遮陽避雨搭肩歇息。觀音閣的東門上題有“弦歌里”三字,據(jù)郭村當?shù)厝苏f,“里”為古時的村級單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村組,估計就是古代的“弦歌村”吧,這與太平縣仙源古城的西門“弦歌門”遙相呼應,也就是說郭村才是當時太平縣真正的西部邊陲。
在觀音閣內(nèi),有三塊青石板刻的功德碑,分別為落款于清順治十七年林氏神(義)田碑記,落款于乾隆九年的榖(谷)城掏河碑記,落款于乾隆五十五年的榖(谷)城重疏河記,三塊碑均高2.5米、寬1米,保存非常完好。碑上記載的是郭村林姓村民山林防護、興修水利,村莊治安等內(nèi)容,字體端莊俊秀,碑文讀來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踏步古村的青石板古道,偶遇一位頭發(fā)花白,精神矍鑠的林姓老者,和藹可親,我親切地尊稱林老。林老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留下的皺紋,他向我講述了郭村的一些典故。
原來,郭村林姓最早的始祖為商紂王時的丞相、他的叔父比干之子。由于紂王憎惡比干的屢屢忠言相勸,以至將比干剖心殺害,家人俱遭殺戮,唯比干妻子被一忠實奴仆救出,避難在長林產(chǎn)子,取名堅。周武王姬發(fā)收留了這對母子,厚待如家人,堅因在長林而生,成年后便以林為姓,林姓后人為感激周武王的救命之恩,修建周王廟,世代銘記周武王的恩德。直到現(xiàn)今,傳承了兩千年的“周王巡游降?!?nbsp;民俗活動仍是郭村周王廟會的主要活動內(nèi)容。
據(jù)林老稱,由于郭村地處徽州、池州、寧國三府交界,過去社會治安難以管理,早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一個叫李簡的太平縣令決定在這里建巡檢司廨公署,也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邊防公安派出所,來管理和處理民間治安和司法案件。到明朝萬歷五年,一個叫張廷榜的知縣把巡檢司廨移建在郭村巖前,并改稱三府會館,意思就是協(xié)商管理徽州府(黟縣)、寧國府(太平縣)、池州府(石埭縣)在郭村一帶交界的邊境地區(qū)民事和治安事件,為體現(xiàn)對郭村巡檢司廨建制的重視,張縣令將郭村村莊重新規(guī)劃,并要求建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僅僅一個村落,卻有四門,足見當時郭村之興旺繁華,村莊的南門至今仍完整保存。
沿著狹長幽深的街巷閑庭信步,腳下踩著溜光锃亮的青石板,郭村內(nèi)巷道縱橫,高高的馬頭墻層層矗立,古民居層層疊疊,回還往復的巷弄,踱步于幽幽巷道,讓人儼然感到時光倒轉(zhuǎn),仿佛置身于明清時代。
林老說,郭村林姓原籍福建莆田,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蒙古大軍滅金后,渡過大江,全面壓境,南宋朝廷已危如累卵。林姓青年林椿年,曾任安撫使,為躲避戰(zhàn)亂,選中了郭村這塊風水寶地,由江西婺源遷居此處,繁衍生息。明清時期,郭村最是興旺繁華,到清朝道光年間時,號稱千灶萬丁,太黟古道,商賈行人喧嘩,酒肆茶館商鋪林立,鱗次櫛比。經(jīng)過千百年的繁衍生息,郭村文風昌盛,林氏先人,以嚴治家,以禮待人,注重教育,歷代子孫為官宦者甚多。林姓官宦始于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時為郭村林氏的輝煌年代,那時,一門三進士、兄弟進士、文武進士、文武舉人屢出不窮,擔任知府、知州、知縣者無數(shù)。
古人云“盛極而衰”,甚是靈驗,如此繁華的郭村衰敗也就在一夜之間。太平天國期間,繁庶的郭村成了太平軍和清軍爭奪的主戰(zhàn)場之一。清咸豐九年(1859),太平軍將領(lǐng)楊輔清率部由黟縣越羊棧嶺進攻郭村,當時清軍在郭村駐扎兵力約3500人,遭太平軍一萬余人圍攻,血戰(zhàn)數(shù)晝夜,清軍兵困馬乏,糧草不支。是役,雙方均傷亡慘重,由于實力懸殊,清軍僅有副將羅勉農(nóng)率百余人突圍至廣陽,余3000多人全部戰(zhàn)死。郭村村莊因此毀于雙方拉鋸戰(zhàn),祠堂、樓閣、廟宇、古籍俱遭焚毀,變成一堆瓦礫。村民遁入山林,人口十減其九,偌大郭村林氏望族自此元氣大傷。
沉浸于林老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徜徉在郭村古村落,信步于寂靜無人的深巷老街,那造型別致的古橋,落寂清修的“弦歌里”觀音閣,溪畔石縫里生命力鼎盛的百年古樹,馬頭墻上的滿綠苔蘚及潺潺的細流……都在述說著郭村曾經(jīng)的過往。這一切鑄就了古村落的優(yōu)美畫卷,令人不忍離去。
告別林老,我又折返了,愜意地尋找喧囂后靜謐的歷史遺韻,只有那清澈的溪水千年不變地叮咚流淌,以永恒的遺韻繼續(xù)述說郭村昔日的繁華。
郭村,世外桃源,畫里鄉(xiāng)村。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