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仆调教sm束缚绳索捆绳,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淫+色综合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
x

注冊新用戶

發(fā)送驗證碼
立即注冊
X

修改密碼

發(fā)送驗證碼
修改密碼

新嶺古道:“江灣擔(dān)”在這里定格

2019年04月29日 10:14:21 來源:黃山日報 作者:黃良順

  山斗位于休寧南部,與婺源接壤,因群山環(huán)抱,形如斗狀,故名。古徽州人南下婺源,遠(yuǎn)走湖廣,到了這里就要翻山越嶺了,因此山斗成了古徽州一處重要的商旅集散地,也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如今尚存“大燕嶺”“小燕嶺”“五嶺”等多條古代交通要道。

  “五嶺”即芙蓉嶺(后新辟了與之平行的“譚公嶺”)、對鏡嶺、羊斗嶺、塔嶺及我們今天要走的新嶺?,F(xiàn)存古道自休寧山斗起,翻越這五座山嶺,至婺源江灣,全程約三十多公里,為唐天復(fù)元年(公元901年)婺源縣治由清華鎮(zhèn)遷至弦高鎮(zhèn)(今紫陽鎮(zhèn))后新辟至徽州府的官道?;罩萑藢τ谔魮?dān)過“五嶺”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當(dāng)?shù)厝朔Q之“江灣擔(dān)”。所謂“江灣擔(dān)”,即徽州貨物南運婺源時,先走水路,沿率水河至休寧龍灣起岸,再走旱路到山斗,過“五嶺”,達(dá)江灣,肩挑背馱,起早摸黑,來回三天工,想著都讓人生畏。這一路弓腰磨腳的辛勞也成了老輩休寧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不好好讀書,挑“江灣擔(dān)”去!

  作為古徽州“九龍出海”之一的徽(州)饒(州)官道及其盤旋在五龍山脈中交錯縱橫的十多條“支線”,現(xiàn)為徽州境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道網(wǎng)絡(luò),是研究徽州古代交通及徽人行商路徑的活化石。過去兩年,我?guī)缀踝弑榱骺?、溪口、五城方向大部分古道,走過“五嶺”大部分路段,其中芙蓉嶺(譚公嶺)、塔嶺路段保存完好,景色絕佳,對鏡嶺僅存少量青石路面,羊斗嶺上古道已不存,唯新嶺古道尚待探尋,今天意外成行。

  出了山斗村,古道沿率水河逶迤而行,雨后的石板更顯青亮,絲絲縷縷的花紋賦予它們特殊的印記,像一幅幅來自遠(yuǎn)古的圖騰,定格了“江灣擔(dān)”的歷史以及徽人走南闖北的足跡。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里,率水河忙著張羅昨夜那場春雨,河床上的水草似乎一夜間冒了出來,在匆忙的秀水中搖頭晃腦的。走在這樣一條古韻悠悠的步道上,路邊綠草如茵,對面的油菜花也趕在這場雨后,綻放著黃燦燦的色彩,與山坡上青蔥翠綠的毛竹構(gòu)成一幅層次錯落的水彩畫。

  連著村莊的這段古道應(yīng)是近年剛修復(fù)的,石板縫隙間還有水泥漿砌的痕跡,鋪設(shè)路面的石板有的是拆除下來的墳碑,其中一塊竟是大清乾隆三十五年鑿立的,走在上面,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味道。過了三五里,石板路也就被一條尚未硬化的機耕路覆蓋了,昨夜的雨在這里形成很多泥淖,水凼里偶爾還有青石板的影子。它們似乎在懷念著曾經(jīng)的容顏,也映照著今天所賦予它們的使命——為260畝獼猴桃基地輸送給養(yǎng),承接收獲,也讓今天的徽州人不再靠一根扁擔(dān)兩條腿來承載他們生活的全部。

  當(dāng)古道辭別攜手前行的率水河,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路徑,挽著一條自山澗而來的清溪向山塢行進(jìn)時,原汁原味的古道才真正回到我們腳下。在這里,路面縫隙里的雜草隨心所欲地生長著,臺階拐角的旮旯里,嫩綠的青苔已長出一根根銀針般的花莖。都說苔花如米,我沒見過苔花,也許是見過了沒在意,因為它太小,太不起眼,不像路邊石塝上、荒田里那些紫色的野花,成片成片地妖嬈著我們的眼眸。同行的江紅波老師將她們喻為“在春天里邂逅的遠(yuǎn)方表妹,熟悉卻不知怎么稱呼”,我倒覺得更像幾十年沒見的兒時伙伴,青澀的記憶,熟悉的身影,卻已叫不出名字。

  花兒的學(xué)名叫紫堇,這樣一個名兒,更像是一群古典清秀、稚嫩而不失婉約的少女,嘰嘰喳喳地纏住了大家的腳步,唯市作協(xié)主席黃立華教授、著名作家程鷹老師,還有我這個“業(yè)余導(dǎo)游”等繼續(xù)行進(jìn)在“十里九曲橋”間。

  橋大概是五嶺古道的最大特點,不僅新嶺,塔嶺、譚公嶺亦然,各式各樣的單拱石橋像針腳似地縫制在兩山夾持間。自山斗到嶺腳十里路,竟有九座石橋,且風(fēng)格迥異。有的拱頂石額上橋名仍清晰可見:“麒麟橋”“裕道橋”“高鐘橋”……

  我學(xué)淺才疏,僅以俗夫之見,揣摩古人命名這些石橋的意涵,“高鐘橋”或許就是科舉路上的“高中”之意吧?古時北上趕考的書生走過“五嶺”,到了這里,自然春風(fēng)得意馬蹄輕。或是哪位學(xué)子離開這嶺腳村時立下了誓言,待到他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xiāng)時,還愿了這座石橋。

  “高鐘橋”是九座石橋中最厚實、最高聳、最精致的,如今古橋飛渡兩山間,流水潺潺依舊,只是橋頭這個曾經(jīng)迎送商旅學(xué)子的“新嶺腳村”早已故去。當(dāng)我們一行走進(jìn)人去樓空的村莊時,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幢靜默在古樹翠竹中的土樓。墻根下的柴垛已倒塌,零亂地堆在路邊,一些山上砍來的灌木還未鋸斷,或者鋸斷了沒有劈開,腐爛的樹皮上已長出白色的蘑菇;在雜草野花的包圍中,曾經(jīng)挑山“江灣擔(dān)”的從擔(dān)、擔(dān)杵斜靠在門邊,像一位不離不棄的留守老人,倔強地堅守著那些早已隨風(fēng)而去的生活味道。面對大自然的包容,這些漸行漸遠(yuǎn)的農(nóng)耕符號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畏,先人靠著刀耕火種,在這些深山老林里繁衍生息,如今,他們的子孫卻以這種決絕的方式邁向現(xiàn)代文明,將千年徽州積攢下來的文化定格在這條青石古道上。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