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仆调教sm束缚绳索捆绳,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淫+色综合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
x

注冊新用戶

發(fā)送驗證碼
立即注冊
X

修改密碼

發(fā)送驗證碼
修改密碼

高 嶺 行

2019年04月15日 09:44:53 來源:黃山日報 作者:陳琪

  做徽州碑刻調(diào)查,想把徽州周邊拉一些村落進來做比較,浮梁縣高嶺村就是一個不錯的村落。高嶺的名氣之大我是知道的,名氣大是因為出瓷土,我生活四十年的祁門也出瓷土,但這并沒有讓我與高嶺有過謀面。讓我動心的當然是這里的碑刻,前幾年翻書翻到高嶺村聚秀橋有幾塊碑,將這個村子放在了訪碑備忘錄里,己亥歲清明小長假,把高嶺村翻了出來,做了一番尋碑游訪。

  導(dǎo)航告訴我,屯溪到高嶺村有三條路可行,走祁門到經(jīng)公橋至高嶺,走休寧到右龍至高嶺,還有走婺源到浮梁至高嶺。路程最遠是祁門線,剩下兩條差不多,走婺源是高速,開車單調(diào)乏味。這樣山花爛漫的季節(jié),我當然選擇走右龍一線,能沿途飽覽春色,可謂是賞心悅目的事。

  前段時間雨水充沛,率水河河水清澈,鮮艷的映山紅貼著水面盛開,微風拂過,把波光粼粼的河面染成紅色。檵木開著絲絲白花,一簇一簇的,杜鵑花粉紅色,還夾著新綠葉片,那些灌木喬木青藤把整個青山當成了畫布,恣意地涂抹著五顏六色。民居也大片占據(jù)著畫面,筍干臘肉將生活裝點得香味俱全。

  右龍如同浸潤在竹海中,被綠包圍得嚴嚴實實,村民將摩托車或小轎車停在路邊,提著竹籃在山坡上采茶,他們再也不是頭戴箬笠,身穿蓑衣的山民了,他們的茶葉貼上有機標簽,成了歐美人搶手貨。五龍山的瀑布從高高的巖壁上跌落,碰在石崖上成了白色的粉沫,彌漫在空氣中,讓人感到滿面清新。

  過了虎頭降就是江西地界了,感覺比安徽的地界要噪雜些,到了汪胡景區(qū)已是游人如織,再到瑤里兩邊車都擠不下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那個“人間四月天”嗎?我不禁擔心起我要去的高嶺村來,會不會也是個人聲鼎沸的熱鬧場呢?我這人性情孤僻,喜歡獨處,愛尋幽訪古,有時在寂靜的古道上發(fā)呆。好在車過了瑤里人漸稀少,到了東埠古街上嶺,整個環(huán)境寂靜了,古樹漸行漸密,左右穿越便到了高嶺村水口。

  高嶺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坐落在一個小盆地之中,面積約10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它分內(nèi)外兩個村,共有200多戶、1000余人,大多以務(wù)農(nóng)為生。馮、何、汪、胡是這個村的四大古姓。村里民居都是古樸的磚瓦房,道路皆由平整的青石板鋪成。河水清澈、民風淳樸,是江西古代居落保存較好的地方之一。

  其實高嶺不高,估計海拔不過300米樣子,但這里的植物非常茂密。如果你不到跟前,根本都發(fā)現(xiàn)不了古樹底下的水口亭,可想而知這水口有多緊了。我把車停到古樹根下,走進水口亭,沒想到四塊碑全都立在亭子內(nèi)墻,一看正是我要找的關(guān)于聚秀橋碑。

  聚秀亭初建于唐末,原本是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亭內(nèi)也彩塑多尊神像。與亭子同時興建的還有廟閣寺,只是歲月的風雨剝蝕了這些建筑。聚秀亭意為一村風景之秀都聚集在這里,我們來的時候正是清明,古樹吐著新綠,葉子嫩綠得風都能吹破,樹種不同顏色也有差異,但都吐著芬芳,讓人感到久違的清新。

  亭建在村頭水口的聚秀橋之上,故俗稱水口亭,是高嶺的代表性建筑。古代高嶺有一個習俗,不論在外為官還是經(jīng)商,回家探親都得在這下馬落轎,然后徒步過亭入村。水口橋亭在宋、明、清三代幾經(jīng)修繕。亭內(nèi)四塊碑記依次記錄著萬歷、康熙、雍正、乾隆重建廟亭記錄。亭子圓門上方嵌有四塊青石雕刻而成的“王嶺云峰”四字,相傳這是南宋高宗皇帝的真跡。

  聚秀亭靠山原有一座玉仙廟,為了紀念首開高嶺土的何召一而建的。何召一是高嶺何氏第九代傳人,生活在南宋紹興時期。他發(fā)現(xiàn)高嶺土后,不僅讓村里人擺脫了窮困,也為景德鎮(zhèn)瓷業(yè)帶來了勃勃生機。他逝世后,高嶺村民一起集資建了一座廟,在廟中為其塑真人像,奉他為“玉土仙”。

  水口亭下是龍口瀑布,因道路施工我只能在遠山上眺望,瀑布位于聚秀亭下,高數(shù)十米,秋冬季節(jié),水聲潺潺,宛如仙女浣紗;春夏時節(jié)水勢洶涌,聲如雷鳴。瀑布下邊有一深潭,潭口白沫四起,像龍口一樣,所以稱它為“龍口瀑布”。古人有詩云:

  洞水千尋落,天然石井深。

  龍翻若沸口,吐沫雪花勻。

  高嶺村前有棵古樟,需六七個成人才能合抱,其樹根又似龍爪,盤根錯節(jié)。吊牌上寫著樹齡在1300年。雖歷經(jīng)滄桑,依然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其樹冠遮天蔽日,像一把擎天巨傘。古徽州婺源習俗一樣,每當村中有小孩出生,長輩必到千年古樟樹下焚香禱拜,用紅紙將新丁的生辰八字系在樟樹上,求樹神保佑孩子無病無災(zāi),祈禱福壽延年。因此,人們又將這些古樟稱作“祈福樹”。

  高嶺通往東埠的古道長約5里,寬約2米,全部由麻石花崗巖砌成,始建宋代,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以前有村民在這里燒茶水,方便歇息,特別是方便瓷土挑夫過往。宋代,高嶺幾個大戶捐資合力,他們把狹窄古道加以整修,鋪砌石板路。明清兩代,村民又三次按丁攤派,每丁負責一丈道路,以后每年中秋節(jié),村人都自發(fā)地集中撥整道路。

  古道上有兩座石亭,其中接夫亭有段凄美的故事,據(jù)說礦工們長期不能回家,女眷們就在每年中秋節(jié)來山中探望。那時,婦女們打扮一新,拖兒帶女,在亭內(nèi)與丈夫見面。古代礦工在地礦中濕氣大,勞動時基本不穿衣服,婦女不得入山,女眷送飯只能到接夫亭,偶爾可見自己丈夫。久而久之因這個妻子等候丈夫的涼亭,就改稱為“接夫亭”了。

  我到過祁門縣莊嶺的太后坑瓷土礦,真正的礦坑已成了深不可測的水潭,靠山的礦洞一直挖掘到山中,長度有上百米,我撿拾的瓷土石標本還保存在辦公室。而高嶺村礦洞有點像徽州冬季藏山芋種的地窖。

  古道的盡頭就是瑤河邊的東埠古街,這里是明清之際高嶺土集散地,也是古鎮(zhèn)為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東埠古街分為上街頭、中街頭和下街頭,兩邊鱗次櫛比的店鋪夾住3米來寬的街面,街道用青石板和麻石鋪成。石板街道上留下了獨輪車壓出的凹痕。

  直到民國時期這里還有很多店鋪,如今保存好的有上街和中街頭。明清時期,有藥店、布店、鞋店、豆腐店、豬肉店、糕點店、理發(fā)店、雜貨店、飲食店等幾十家店鋪。每間店鋪都有前后兩門,間間相連,前門正對著街面,沿河后門房屋以吊腳樓建造為主,對著碧波蕩漾的東河。

  我們走在老街上,卻很少見有游人。再向前幾步,屋中走出一老者,我問東埠上街有塊石碑在哪兒,他指了指前面街道,就在第一個碼頭那里的墻邊。又走了幾步,古碑果然立在街上。碑刻的內(nèi)容是浮梁縣署于乾隆四十五年,發(fā)的一份關(guān)于埠街碼頭瓷土裝運告示,意思為整頓高嶺土運輸市場,禁止船戶欺行霸市的行為。

  原來東埠古碼頭是通往景德鎮(zhèn)輸送高嶺土的礦業(yè)專用碼頭,古代主要是都昌縣和婺源縣人把持,他們組成船會,負責高嶺土裝卸船運,修造船只、修繕碼頭橋梁等。短短百余米長的碼頭,七座碼頭由不同的船會把持。因此,商業(yè)競爭與矛盾重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特別是乾隆年間,本地人王重輝等覬覦私利,意欲阻絕婺船裝載,霸攬獨運水腳,以獲取暴利。官司打到縣衙門,為維護社會治安,浮梁縣衙不僅發(fā)了嚴禁布告,還勒石立碑以警后人。

  有道是“繁華過處皆如煙”,瑤河水流淌著,碼頭依然,只是沒有了昔日那船帆過往人聲鼎沸的場景,這倒是還原了青山綠水生態(tài)。走在窄長的板凳橋上,見魚兒自由地游翔,村民坐在水埠頭垂釣著。古樹也斜向了河心,樹下雞鴨悠閑地啄食著蟲子,事物在輪回變換。高嶺與東埠在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那么盛極一時,沉寂過后又漸漸成了人們心中的風景。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