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我一直認為,徽菜最適合冬天吃。
尤其在鄉(xiāng)村,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突兀的馬頭墻勾勒出黑白徽州的輪廓,一縷乳白的炊煙從瓦楞下裊裊而出,像一陣山風卷起的覆雪,慢慢升騰起來,然后消失在空曠的山野天地間。此刻龜縮在徽州的老房子里,七八人圍著一張八仙桌,支幾口小炭爐,砂鍋里咕嘟咕嘟地煨著徽州的土菜,紅燒肉,土雞湯,野味鍋,火腿燉冬筍等等,再溫上一壺徽州米酒,昏暗的廳堂里氤氳著暖暖的徽州味道??v使那些早已曬去水分、喪失大部分維生素的筍干、豇豆干、白菜干、油豆腐,擱在這些砂鍋里,被豬肉的油脂浸潤后也會醇香誘人。這股魔性的味道擠過狹窄的門闕、飄出寬闊的天井,充斥在逼仄的巷弄里,彌漫在村莊的上空。它們敏捷地捕捉著那些冰封的嗅覺,遲鈍的味蕾瞬間激活出舌根下滿盈盈的漬水,左鄰右舍也會情不自禁地朝著斑駁老墻下的那扇門闕走去……
徽菜以燒、燉、蒸為主,重油、重色、重火功,一桌簡單的徽州家常菜,就能讓人吃得渾身熱乎乎暖烘烘的,與寒冷的天氣相得益彰。徽州水質(zhì)呈弱堿性,富含礦物質(zhì),且山高地廣,體能消耗大,清湯寡水根本滿足不了徽州人的腸胃需求,因此造就了徽菜重油重味的基本特征。
中河是祁門縣流入鄱陽湖的一條河,在祁門境內(nèi)為閶江。相傳南宋時期,祁門籍進士方岳曾在鄱陽(曾名“波陽”)為官,閑暇之時常泛舟鄱陽湖,溯源至中河,掬一捧家鄉(xiāng)的秀水,品茗吟詩于青山綠水間,多少能夠撫慰其不得志的心境。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食豆腐時缺少佐料,見河中小蝦甚多,便撈一些放在鍋里與豆腐一起煮,未曾想無心插柳柳成蔭,用小蝦煲出的豆腐湯更加鮮美無比。此后方岳便特意去中河撈一些蝦米作為常用佐料,以備煮豆腐使用,并將此菜命名為“中河湯”。
如今的“中河湯”不再是小蝦煮豆腐那么簡陋,自方岳將這碗“豆腐湯”傳入祁門后,祁門人加入當?shù)厣秸涫巢模谌肷矫耧嬍称?,又有一些文人騷客植入徽州和合文化元素,改“河”為“和”,“中和湯”便成為徽菜湯羹的代表。經(jīng)改良后的中和湯,湯清味鮮,油而不膩,在寒冬臘月里,飯前喝上一小碗,開胃驅(qū)寒,全身通泰,已成祁門一帶婚嫁喜宴,闔家歡聚的特色菜肴。
制作中和湯首先得用豬筒骨熬制底湯,之所以將其替代方岳所采用的豬板油,是在保持湯水足夠油脂的同時,避開豬油的腥味,提升湯水的鮮度。煲湯主料首選豆腐,好豆腐須水好豆好工藝好,休寧五城山秀水清,其豆腐細膩鮮嫩,為煲湯之佳品。選擇豆腐講究一看二摸三聞味,色澤嫩白、手感細膩、無焦糊味者為準。其次是冬筍,出自紅壤沙土者最佳,其理想產(chǎn)地為歙縣問政山。冬筍孕育在萬物蘇醒之初,吸納冰雪之精華,其脆嫩鮮香,無澀苦土腥味,是春筍無法替代的。再者是冬菇,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鮮香菇,冬菇的嫩滑是干菇不可比擬的,也可避免過重的菇味沖淡了豆腐和冬筍的鮮香,當然天然實木上生長的厚菇為首選。
煲湯的器具最好用砂鍋、炭爐。砂鍋透氣性好,導熱速度慢,保溫功能強,可使食材受熱均勻,減少水分流失。炭爐可利用“進風口”調(diào)節(jié)火力大小,這樣因減少氧氣而暗淡的“小火”還可繼續(xù)保持砂鍋受熱均勻,煨出來的湯自然更為濃郁。
煲湯前,筒骨需焯一遍水,除去血水沫子。豆腐切成黃豆大小的丁塊,也需焯水去豆腥和碎屑。然后再將冬筍、冬菇切丁,按豆腐、冬筍、冬菇3:2:1量與筒骨一起放入砂鍋,添加兩倍于食材量的清水,當然泉水更佳。同時還可添加少量肉皮丁、豬背部的肥肉?。ㄈ缤补怯凶銐蛴椭瑒t可不加)、瘦肉丁(或火腿?。?、清水五香干丁(未加醬油的,臭干漂洗后亦可)。然后置于炭爐上,大火燒開,文火慢燉兩小時以上,待豆腐、冬筍、冬菇鮮味完全釋放后再酌情加入干蝦米提鮮,加食鹽及少量白糖續(xù)燉一二十分鐘后即可食用。
徽菜作為民間家常菜,自己琢磨琢磨也能燒出美味可口的菜肴。多年前,我去祁門農(nóng)村參加婚宴,按當?shù)亓曀?,推杯換盞前,每人先上一小碗開口湯。其湯色米黃,油花飄浮,香氣四溢,喝一口清湯,唇齒留香,吃一勺湯料,鮮嫩無比,其豆腐的嫩滑、筍丁的脆爽、冬菇的軟韌,頓時讓我味蕾大開。
酒過三巡,我乘人不備,竟不顧失態(tài)之嫌,只身跑到廚房又討要了一碗,細品其中食材,順便向廚子討教了煲湯工藝?;丶液笳肇埉嫽?,幾次試驗后竟復制成功,如今已成兒子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之一。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