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在歙縣三陽鎮(zhèn)的群山之間,葉村疊羅漢與中村舞獅燈兩大非遺項目承載著百年文化記憶,而其間的臉譜臉繪技藝,更以獨特的美學表達,成為展現(xiàn)徽州民俗魅力的鮮活載體。這些色彩斑斕的臉譜,不僅是表演的裝飾,更是鐫刻著歷史與智慧的文化符號。
葉村疊羅漢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其臉譜體系與表演結構緊密相連,形成了鮮明的識別特征。表演按“下架”“二架”“三架”“尖頂”分層堆疊,臉譜也隨之呈現(xiàn)出清晰的層次差異:“下架”作為基礎,以紅、白、黑大色塊為主,彰顯沉穩(wěn)厚重的氣質;越往上疊加,臉譜色彩越豐富,墨綠、粉紅、金色等線條精細勾勒,形成靈動的“碎臉”;最頂端的“金頂”小羅漢則繪滿金粉,眉間一點朱砂,恰似畫龍點睛。更令人稱奇的是“吊邊羅漢”的臉譜設計,兩人各畫半邊臉,相合即構成完整形象,巧妙化解了“六柱牌坊”造型19人超傳統(tǒng)十八羅漢之數(shù)的難題,盡顯民間智慧。





相距不遠的中村,市級非遺舞獅燈的臉譜則另有韻味。這項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民俗活動,臉譜多取材于《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及八仙等神話形象,既是對正義英雄的崇拜,也寄托著驅邪納福的期許。當?shù)禺嫀燑S春峰等傳承人堅守技藝,繪制時心境平穩(wěn)、思路清晰,一坐便是兩三個小時,用細膩筆觸讓臉譜鮮活傳神,與竹篾扎制的十二生肖燈、文武道具燈相互映襯,成為節(jié)日里最亮眼的風景。
每逢閏年元宵,葉村的洪氏宗祠內(nèi),畫師們忙著為“羅漢班”成員“開臉”,收到“羅漢帖”的表演者帶著專屬臉譜登臺,在鑼鼓聲中疊出“六柱牌坊”等經(jīng)典造型;中村的獅燈隊伍則在夜幕中穿行,臉譜隨燈光流轉,與鞭炮聲、歡呼聲交織成民俗盛宴。這些臉譜從顏料調(diào)制到圖案勾勒,全憑口傳心授的技藝,既延續(xù)著“驅邪消災”“保平安”的古老寓意,也凝聚著村民的鄉(xiāng)愁記憶。
如今,三陽鎮(zhèn)的非遺臉譜在傳承中不斷煥發(fā)新生。它們不僅是表演的點睛之筆,更成為展現(xiàn)徽州文化自信的窗口,讓這門古老的臉繪藝術在新時代持續(xù)綻放獨特魅力。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