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當科技浪潮與文藝創(chuàng)作深度交融,“科技藝術”不僅成為拓展文藝邊界的新引擎,更成為承載、活化、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新載體。
最近5年,我和團隊有幸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等國家級文化盛典以及多個重大文旅項目。我們深有感觸,科技與藝術融合激活了文化記憶,激發(fā)了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活力,提升了文藝原創(chuàng)能力。
國家戰(zhàn)略是“科技+藝術+文化記憶”的融合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為“科技+藝術+文化記憶”的融合發(fā)展指明方向,要求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以創(chuàng)新手段守護文化根脈,讓沉淀千年的文化記憶“活”起來。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科技藝術賦能文化記憶的代表作。我?guī)ьI的數字視效團隊深度參與全流程數字創(chuàng)意整合設計,以精準技術落地前沿藝術構想。從倒計時環(huán)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的數字化呈現,到“冰雪五環(huán)”中“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營造,再到奧林匹克歷史上首個“微火火炬”,我們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交互、可演繹的視覺語言,實現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耦合。
這場開幕式引發(fā)全民熱議與全球贊譽,印證了當前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接受”,全面邁向追求深度參與的“沉浸互動”。在全球化背景下,這樣的探索更承載著“文化出?!钡氖姑試H通用的科技與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讓世界讀懂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可感可觸”為科技藝術帶來感染力
中國文化記憶凝結于歷史事件、傳統(tǒng)美學與民俗風情之中??萍妓囆g要避免“炫技式創(chuàng)新”,真正觸達人心、引發(fā)共情,需要扎根我們的文化記憶。
從文旅項目《尋跡洛神賦》中翩躚的洛神意象,到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對長征精神的數字化詮釋,再到沉浸劇場“尋跡炎帝神農”,這些年的實踐讓我們意識到:科技藝術的感染力,在于“數字手段讓文化記憶可感可觸”。
對文化記憶的活化與重構,是作品打動人心的關鍵?!秾ほE洛神賦》已帶領超60萬人次觀眾領略古都洛陽的文化魅力。該項目并未簡單復刻古籍,而是以數字影像還原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姿態(tài),借歷代文人墨客的視角構建洛陽的市井煙火氣。游客置身其中,既能欣賞光影變幻之美,更能共鳴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美”與“情”。
《尋跡洛神賦》的創(chuàng)作啟示我們,要主動成為“文化記憶挖掘者”,走進博物館、歷史遺址,訪談非遺傳承人,將散落的文化碎片轉化為可數字化、藝術化的創(chuàng)作素材,科技藝術創(chuàng)作才能“有源可溯、有魂可依”。扎根文化沃土,作品才可能飽含文化溫度。
典籍文物中的記憶“浸潤”當代生活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為文化記憶活化提供了全新工具,人工智能、VR、AR、數字投影等技術,正打破“過去與現在”“靜態(tài)與動態(tài)”“線下與線上”的邊界,讓沉睡在典籍、文物中的文化記憶“走出來”,融入當代生活。
科技藝術構建“沉浸式場域”,讓觀眾作為“參與者”置身文化記憶場景之中。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摒棄傳統(tǒng)陳列模式,運用數字技術還原長征中的典型場景:動態(tài)投影與實景模擬再現雪山草地的惡劣環(huán)境,數字沙盤呈現紅軍行軍作戰(zhàn)的艱難歷程,配合音效與光影設計,讓觀眾在70分鐘內“重走長征路”。截至目前,已有170萬人次觀眾在藝術館里,親歷紅軍過草地、渡赤水的艱辛,長征精神被轉化為可感知、可共情的深刻記憶。
“時空場景”與“自然場景”結合,拓展文化記憶的體驗維度。楚韻時空劇場的“楚風號”,以長江為天然畫軸、游船為移動載體,楚文化“鳳凰”圖騰融入船體設計,霓虹燈光勾勒出“御風巡江”的獨特氣韻。劇場內部以《離騷》《九歌》為文化內核,借助水墨投影、AI機械臂、沉浸式音響等技術,打造四幕主秀“羽夢千年”。觀眾乘船欣賞三峽美景的同時,仿佛“穿越”至戰(zhàn)國末年尋找“鳳鳥神跡”,實現文化記憶與地域生態(tài)的深度共鳴。
數字藝術還讓文化記憶傳播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覆蓋。我和團隊打造的“悠栽逛中軸”項目,通過設計創(chuàng)意數字IP形象“悠栽仔”,聯動線上線下場景,讓參與者以“City Walk”的方式,感受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底蘊與當代活力。這類文創(chuàng)產品不再是簡單的紀念品,而是文化記憶的微型體驗裝置,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傳播功能,讓文化魅力持續(xù)“浸潤”日常生活。
我們切身感受到,文化記憶活化、非遺與旅游融合、文旅與百業(yè)跨界創(chuàng)新,需要充分發(fā)揮科技藝術的賦能作用。政府搭建平臺、社會營造氛圍、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新實踐,將“共創(chuàng)”出更多有文化、有溫度、有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作品,讓中國文化記憶活在當下、走向世界。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