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 |
延安清涼山風光 |
延安,這座古老山城,以其“紅色革命的搖籃”而享譽中外,吸引著無數(shù)人關(guān)注的目光?!捌咭弧鼻跋Γ以僖淮翁ど线@片神奇的土地,接受思想洗禮。
隨著參觀的隊伍,我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瞻仰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走進棗園的大院,駐足凝思,在這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指揮若定,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在楊家?guī)X中共“七大”會址中央大禮堂,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朱德畫像,畫像上方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幾個大字依然熠熠生輝……
走出“七大”禮堂,我來到清涼山。這里,山勢陡峭,樹木蔥蘢,清涼山與寶塔山、鳳凰山隔河相望三山鼎足而立。清涼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山上保存著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建筑和大小石窟。
其實,清涼山的底蘊,不只是傳統(tǒng)文化積淀下來的,新中國的新聞事業(yè)曾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里是新中國新聞廣播、出版事業(yè)的發(fā)祥地。1937年至1947年,黨中央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第一家新華書店、中央印刷廠等新聞出版單位,所以清涼山被稱為延安的“新聞山”。
1986年,清涼山上建成“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這是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yè)博物館。館前矗立著象征著新聞、廣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漢白玉雕像,旁邊石碑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這些珍貴的印跡,是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出版事業(yè)光輝歷程的見證,也是我們今天推動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的力量源泉。當年,黨中央通過報紙、廣播等媒介宣傳革命的主張,把全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1945年,作家孫犁在延安窯洞里寫下了《荷花淀》《麥收》《蘆花蕩》等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這些小說一經(jīng)《解放日報》發(fā)表,極大地鼓舞了邊區(qū)人民的革命斗志。
站在清涼山上,我不由得想起陳毅同志《詠“七大”開幕》的詩,他激情澎湃地寫道:“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p>
豪壯革命情,巍巍清涼山。清涼山,它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紅色印記,令人遐思。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