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刀板香,其意在刀板留香。相傳,明代名臣胡宗憲在返回老家徽州績溪龍川時,路過歙縣問政山拜訪恩師。為款待愛徒,師母將家中腌制的豬肉平鋪于山筍上面,放置在刀板上同蒸,撈起切成薄片,與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憲吃后,胃口大開,命名此菜為“刀板香”,故徽州刀板香一直沿用至今。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村莊,指的就是徽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自給自足的生產關系,家庭養(yǎng)殖也就應運而生,并形成了養(yǎng)年豬的習俗。進入臘月,殺年豬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則是為慶豐收,過豐收年;二則也是將豬肉腌制起來備開春農忙時食用。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在古徽州的很多地方,許多田地都在好幾百米高的半山腰上,農民們在農忙時節(jié)根本沒有時間燒菜做飯。清晨出門前都在火茺上放上土陶罐,切下一塊臘肉和春筍放進去,夜晚收工回到家中自然就肉香筍脆了。取出臘肉放在刀板上切成大塊,那股肉香,穿堂風過。刀板留香,是徽州記憶中抹不去的鄉(xiāng)愁。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