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歙縣北岸鎮(zhèn)白楊村坐落于歙南一隅,隔山便是績溪縣。這里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村內有一條長約500米的石板街,街道兩旁有明、清及民國時期古民居百余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白楊十八村,一村十八姓
“白楊”村名之來歷,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因白楊樹多而得名,二說系“白、楊”二姓最早在此繁衍生息,三說白楊原為“白洋”,白楊在外經商者多,為顯示家鄉(xiāng)之財大氣粗而命名。
白楊村四面環(huán)山,形似盆地。當地人說漢朝就有人居住,漢靈帝中平年間(185年)黃氏遷入,建黃家村。漢獻帝建安年間(196年)建白楊寺。從漢、唐、宋、元以來,遷入白楊居住的姓氏有黃、姚、許、李、呂、洪、王、董等;到了明、清兩代,遷入的姓氏有汪、胡、程、潘、吳等,所以有了“白楊十八村、一村十八姓”之傳說。白楊祠堂多。據資料顯示,白楊曾有24座祠堂及2寺3庵、13座廟宇。三條水系貫穿整個村落,每個自然村落都有石板路連接。2016年白楊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記者一行走進白楊老街,只見一幢幢古民居依地而建,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氣勢恢宏,尤其是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建筑的廳堂院落設計各具千秋。白楊的老屋雕飾非常考究,磚雕木雕都有,圖案有窗衣上的蘭、竹、梅、荷,有的是“八仙過?!薄鞍嬴B圖”。
“這房子有兩層,上面還有美人靠,結構很講究,窗子上還有‘金玉滿堂’‘早生貴子’,聽說這房子原來的主人是做官的。”在一幢清初老宅里,村民胡雪萍介紹。離此不遠的“德裕堂”門樓保護尚好,精致的磚雕仍在。一進大廳,梁柱上有一副對聯(lián):德業(yè)傳家禮耕義重,文章報國秋實春華。房子的主人吳乃競今年81歲,他告訴記者,他的爺爺吳蘅蓀是舉人,這個房子建于清朝中期,由于年代久了有些漏水,人已經搬到對面的新房子里住了?!敖夥徘盎蘸脊窙]通之時,績溪那個方向的人都要從這里經過,日用品從深渡進來,糧油要運到績溪的臨溪、旌德,以前這條街上熱鬧得很?!崩先私蚪驑返?。
據了解,白楊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建筑共有26幢,清初到民國的有80多幢?!斑@是胡家祠堂,后來改成倉庫,凡是有祠堂的地方都有火燭塘,既能養(yǎng)魚、栽種荷花,也能灌溉,還能起到消防的作用。這里是‘白楊幸福苑’,也是原來的一個祠堂改建成的村老年協(xié)會活動場所?,F(xiàn)在白楊比較完整的祠堂還有6個,建于元末明初的程氏宗祠開始是操姓祠堂,敗落后,程氏發(fā)展起來,祠堂賣給了程氏,上面的磚雕有破損。小時候街上還很熱鬧,解放后開始衰敗,現(xiàn)在還有2家賣雜貨的店鋪,還有一家超市。白楊的故事讓我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73歲的老年協(xié)會會長吳增光對白楊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他和村人為宣傳家鄉(xiāng),編纂出版了《白楊源志》《古方祈春秋》等書籍。
古街五百米,聚散百里客
白楊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興旺于清朝中葉,長約500米,寬兩米左右,沒有一級階梯,清一色石板,這種褐紅色的斗子石產于當地。商業(yè)街上,吳壽鵬飯店、吳月春騾馬行、吳滋生堂藥店、程誠生豆腐店、吳志榮酒坊等都頗有名氣,這些店鋪,既方便了百姓,又活躍了市場。白楊地處偏僻,山勢高峻,為什么會形成如此繁華的商業(yè)街呢?
探究其因,白楊本身就有一個較大的消費群體,方祈村是白楊源里的中心村莊,有1000多人口,不少人在外經商,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周圍村莊的百姓也常來購買商品;村中一條古商道往北到績溪縣臨溪,往南到北岸鎮(zhèn)方村,以前,績溪、寧國、旌德等地的一些生意人,都要通過白楊古道到深渡乘船到浙江、江蘇和上海,當地人也要經過古商道去績溪、旌德和寧國等地購買稻谷;而且當時白楊盛產質量特好的石灰,方圓百里來白楊買灰挑灰者更是終年不歇,特別是年后至春耕大生產前,買灰者夜以繼日。這些人員絡繹不絕的往來,促進了白楊商業(yè)的崛起與發(fā)展。方祈、上祈兩村房屋緊緊相連,且呈現(xiàn)長條形,中間一條石板路,宛如一條石板街,于是店鋪、作坊便很自然地集中在此條街道上。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泰佰社廟到大巷頭,僅幾百米的街道上,各種店鋪、作坊有30余家。
《白楊源志》中記載的“明、清及民國時期白楊源店鋪一覽表”中有雜貨店、肉店、豆腐店、包子店、面店、嫁妝店、理發(fā)店、棕匠店、鐵匠鋪、醬油坊、酒坊、榨油坊,還有騾馬行等。整條街南貨、北貨、當地的特產和工藝品,各式各樣,琳瑯滿目,來往客人絡繹不絕。商業(yè)街上還有一些規(guī)模較大而且有一定影響的店鋪。其中飯店客棧以吳月春、吳壽鵬兩家名聲最響。此兩家不僅供宿,而且兼營騾馬行。清末民初,白楊共有“允大”“正泰”“立大”“茶記”“李來”“瑞麒”六家酒坊。這六家酒坊,有的獨立門戶,有的前店后坊,也有的合伙經營。白楊的酒,本地人喜歡喝,浙江淳安、績溪、旌德等地人也慕名前來購買,生意興隆,百年不衰。
如今這一切已成過去,街上很多老房子都無人居住,年輕人大多外出經商求學,留下的多是些老人,街上寂靜了很多。
保護歷史遺存,帶動鄉(xiāng)村旅游
老街上的安寧橋,規(guī)模并不大,三米多長,兩米多寬,但它卻有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傳說上汪汪氏定居之后,有一姑娘嫁至下村塢,雖兩村之隔僅200余米,但來往行走極為不便。小溪里的水很充沛,雖獨木橋架通,但稍不留神,便會踩入水中,若遇大雨暴漲,來往兩地非常艱難。特別是婦女,卷起褲管,裸露雙腿,乃屬女人之大忌,若是異性相見,則無地自容。汪氏是孝女,又是賢妻,為了“兩全”,她下決心動用出嫁時娘家?guī)サ你y兩,造了這座單孔石拱橋。后人為紀念這位賢孝之婦的美德,便將此橋稱為“安人橋”。隨著歲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后人逐漸將“安人橋”念成了“安寧橋”。一是“安人”與“安寧”,白楊人的語言相近,兩為諧音;二是寓“有橋過水,行人安全”之意。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此橋上又造了橋亭。橋亭西南部分是一個木頭結構的空閣橋亭,前沿建有拱形欄桿,欄桿上橫裝有一長形坐板,石板路穿亭而過,行人可在橋亭上小憩、聊天。安寧橋雖久經風雨侵蝕,至今依然風姿猶存。
走在古老的石板街上,往日的激情與繁華褪去,但美好記憶依舊,這里是白楊人永遠的家園。談及老街的保護,白楊村黨總支書記吳觀正稱,一個村有這么多古建筑在全市是很少見的,有的祠堂門前的水埠頭還保存完好,明年古村落這塊要好好打造,整個老街盡量不用水泥,要把這些古石板留存下來。白楊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戴霄馳也有著自己的想法,“白楊老街要修舊如舊,有些石板被水泥覆蓋,很難看,破壞了古街的風貌,要利用現(xiàn)有材料進行恢復,打造村口水口、古民居等景觀節(jié)點。白臨古道(白楊至績溪臨溪)已經著手維修,重建了古亭,恢復了倒塌的河塝,修補了缺損的石板。同時還要開展門前屋后的環(huán)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實施河道治理,爭取資金逐步修復古街、古橋、古亭,同時,也想恢復舞獅等民俗,增強村民參與互動,并結合白臨古道,推動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p>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