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兩次經(jīng)過歙縣森村鄉(xiāng)黃備村時,總和友人說有機會一定要進村看看。轉(zhuǎn)眼已至暮春,借黃備村仙人井映山紅盛開之際,跟隨本地戶外運動團一行十多人前往。一開始,我們生怕來得太早,驚醒了這座還未梳洗打扮的千年古村落,卻在晨霧中,窺見了黃備村綠衣純素顏的朦朧模樣。
剛進村口,黃跡斑斑的石牌坊上標(biāo)識著禁止攀爬字樣,從石牌坊左邊的石板路出發(fā),尋找擊缶長歌音樂的源頭,一片茂密的水口林映入眼簾。水口建在由鵝卵石砌就的攔水壩上,拾級而上,沿途樟樹、榆樹、冬青樹密布,古樹參天,綠蔭成片,這里也是村里百姓們的“公共客廳”。
我們不自覺抬頭仰望這幾棵兩百多年的古樹,走過來一位老人家,用手指了指石基,順著手指的放下,“黃備水口”四個字映入眼簾。在潺潺的流水聲中,耄耋老人漫話古樹綠蔭、古今軼事,一切都剛剛好。
“你看,對面那間老房子兩扇木門對開,門前還有長長的美人靠,此前這家肯定是做生意的,能夠想象當(dāng)時小店熱鬧的景象?!蓖械膽敉鈭F友謝老師意味深長地說道,“我們徽州水系發(fā)達,兩岸屋舍儼然,一座座小橋如彩虹般橫跨溪流,黃備自古就有‘百橋村’之說,古橋和這里的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ān)?!蔽覀冄刂∠萘鞫?,想要逐一數(shù)清楚這里到底有沒有一百座橋。隨處可見的古橋上,有的橋面置滿花草,有的掩映在路邊的草叢里,或平或拱......在驚訝小橋建造如此精致的同時,早已忘了計數(shù)。
出了村落,沿著蜿蜒的石板路一直向南走,飄逸的“悅野體育賽事”紅絲帶一路指引我們前往仙人井。翻過一座座山頭,穿過一片片茶園、竹園,我們一行人一路歡聲笑語,大家相互打氣相約“頂峰見”,汗流浹背、興致高昂地向前方的紅色山頭進發(fā)。3個多小時的跋涉后,終于抵達滿目青翠的仙人井,山頂數(shù)十畝映山紅競相綻放,頓時讓我們忘記了路途的勞累,驢友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屬于今天的“美好時刻”。
欣賞完美景后,我們整裝踏上歸途。雨后的山脊小路充滿挑戰(zhàn),加之落葉上積攢的雨水,非常濕滑,我不小心摔了兩跤,在隊友的問候中,拍拍泥褲子繼續(xù)歡快地滑行下山。
回到石牌坊,大家沿著右邊的水泥路繼續(xù)走走,轉(zhuǎn)到黃備小學(xué)外圍,透過鐵柵欄瞅一瞅小學(xué)內(nèi)景,呼,里面有個好氣派的祠堂??!學(xué)校門衛(wèi)聽到我們的驚呼,介紹道:“在歙南一帶,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諺語‘洪坑的照壁,黃備的祠堂’,話說的就是巖寺鎮(zhèn)洪坑的照壁和森村鄉(xiāng)黃備的祠堂,體量碩大的黃備祠堂素有“歙南第一祠”的美譽?!?/span>
黃備祠堂到底多大?門衛(wèi)告訴我們,老早的祠堂前倚鐵柵欄外的小溪,背靠馬路對面的山坡。形象的描述,讓人對祠堂當(dāng)年的盛景嘖嘖稱嘆。由于祠堂曾作黃備小學(xué),所以才得以保存這么完好?,F(xiàn)如今祠堂依然見證者孩子們的成長,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與情懷。(圖文/魏曉凡)